主頁 > 企業(yè)博客 > 職教新聞 > 引領力:把握教學主導權

引領力:把握教學主導權

2025-07-24 09:25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智能平臺等數智技術深度嵌入教育場域,教師不僅要熟練運用智能平臺,更要具備駕馭課堂、統(tǒng)攝價值的能力,實現從“技術使用者”到“教育主導者”的身份躍遷。這個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在復雜教育情境中保持判斷力、設計力和育人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也是教師主動回應教育現代化挑戰(zhàn)、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對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適應力:掌握智能邏輯內核
  智能協(xié)同場景不僅改變了教學的組織形態(tài),也重塑了教師與教學之間的關系結構。教學設計被技術“部分替代”,教師則因技術復雜而產生“工具焦慮”等,都說明教師在技術邏輯與教育邏輯之間,難以有效實現身份定位。
  適應力是教師面對智能復雜場景,推動“經驗的重組與改造”過程,這依賴于對智能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具備適應力的教師,不僅能夠與技術和解,更能主動學習、深刻理解技術的教育價值,最終從單純的技術使用者成長為能夠駕馭系統(tǒng)、靈活調動技術、賦能教學的“轉化者”。如在實際教學中,針對智能平臺推送的練習題雖精準但題型單一、語境缺失的問題,有經驗的教師會深入分析平臺判斷學生知識漏洞的邏輯,結合課堂觀察手動調整題目結構,增加情境化、開放性題型,將復雜系統(tǒng)轉化為貼近學生實際的資源配置,把算法邏輯內化為教學決策的參考坐標,進而實現技術資源向有效教學轉化。
  引領力:把握教學主導權
  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常以算法驅動的“最優(yōu)路徑”設計和數據支持的“精準推送”建構標準化流程,其技術剛性雖能提升效率,卻潛藏著壓縮教師決策空間的風險。實質上,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核心價值不應停留于技術操作層面,而應突破算法模型的線性局限,超越技術工具的功能邊界,突破數據畫像的靜態(tài)認知,統(tǒng)籌知識建構與素養(yǎng)培育。
  引領力體現為教師對教學節(jié)奏、課程設計與學生行為的整體把握,是區(qū)別于被動執(zhí)行的根本標志。教師應在學科教學與課堂組織中主動設定目標、統(tǒng)籌流程、引導學生,善于洞察系統(tǒng)數據之外的學生真實需求、敏銳捕捉教學現場稍縱即逝的情緒變化和思維火花,并據此調整節(jié)奏、變換策略、引導生成。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有學生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畫面所震撼并發(fā)問:“古人身處荒漠,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我們今天又該如何面對這個時代?”這一問題超出了原有的教學流程,卻正是學生情感和思維自然生發(fā)的契機。教師可以從詩人出使邊塞的背景出發(fā),深入探討個體在國家使命中的責任與擔當,進而聯系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種基于專業(yè)判斷與現場感知的教學轉向,既深化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也推動其在情感與認知層面完成由文本解讀向價值認同的躍升,展現出算法無法替代的教育智慧。
  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智能教學平臺的標準化設計和模塊化模板確實提升了教學的便捷性和效率,但教育從來就不是一次工業(yè)化的復制。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往往善于突破技術預設的結構限制、創(chuàng)造性整合資源且能夠高效運用技術開辟新的教學路徑。
  創(chuàng)造力體現為教師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意識。面對智能工具提供的標準化模板和流程,教師應勇于打破結構束縛,基于學情進行教學創(chuàng)構,將技術轉化為實現教育個性化、差異化的重要支撐。如在大學的思政課上,教師對平臺中原本用于考勤的“簽到”功能進行了別出心裁的改造:鼓勵學生在簽到時寫下一句話,可以是此刻的心情、一句喜歡的短語,或是對課堂內容、熱點事件的簡短回應和評價。這一簡單舉動卻讓考勤從“冷數據”轉化為“熱交流”,從確認“你來了嗎”轉向關切“你在想什么”,為原本冰冷的簽到流程注入了溫度,也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我、連接課堂的機會。這種創(chuàng)造力體現在:一是教師結合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將平臺資源轉化為個性化教學的媒介;二是通過“超預設”的教學設計,推動學生從算法式接受轉向問題導向的探究學習;三是將技術平臺轉化為激發(fā)教學創(chuàng)新的開放場域。
  變革力:再造教育形態(tài)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應囿于教室內部,更應積極參與技術引發(fā)的教育結構性變革,成為制度創(chuàng)新的參與者和教育改革的共創(chuàng)者。教師的變革力,體現在他們在積極掌握技術的同時亦能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并將技術引入真正服務于“人的教育”之中的綜合性能力。
  變革力是教師超越課堂、參與教育改革的系統(tǒng)性思維與行動能力。教師不僅是技術的適應者和使用者,也應成為課程改革的參與者、教學制度的建構者、未來教育的共同塑造者。擁有變革力的教師,需敢于跳出局部教學邏輯,積極參與課程標準制定、教研機制重構以及數字平臺的本土化設計,并善于將對育人規(guī)律的深刻洞察轉化為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和技術改造的實踐方案。如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教師應善于將數智技術深度融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踐,探索“智能+”賦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參與設計校內外資源整合機制,助力“小課堂”與“大課堂”有機銜接;在區(qū)域或學校層面建言獻策,優(yōu)化基于智能技術的教育評價改革、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切實強化教育對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第一動力的支撐作用。
 。ǹ总姡罕本┞摵洗髮W高級經濟師;孫妍,北京服裝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5年7月24日03版
上一篇: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旅游管理專業(yè)群建設 下一篇:黑龍江省新時代百萬職工技能提升三年行動方案

相關產品

你可能也喜歡

掃碼添加微信客服

電話:13817525788 021-36334717
021-36334727

郵箱:dinbon@163.com

售后:021-55158775

郵箱:dinbon@163.com

掃碼關注公眾號

頂部
頂部